• 股票融资规则 高管变阵、区域合并 经营压力倒逼房企“向内动刀”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2-23 21:38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    股票融资规则 高管变阵、区域合并 经营压力倒逼房企“向内动刀”

    [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告诉第一财经,房企区域合并缩减股票融资规则,是当前行业“去产能、控风险、降成本”战略的必然选择。在政策定调“止跌回稳”的背景下,这一趋势将在2025年持续深化,但需警惕过度收缩对区域市场适应能力的削弱。 ]

    从房企高管辞任到区域合并调整,地产江湖仍在持续变局中。

    2025开年至今,房企正迎来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。据克而瑞监测,65家重点房企中,已有保利发展、中海地产、招商蛇口、建发房产、绿地控股等多家企业,进行了重大组织变更与人员调整。

    房企组织架构调整的方向,整体以“收缩”为主,区域合并成为主流趋势。与此同时,随着区域公司、城市公司的升级、降级、裁撤、合并等变化,房企高管团队也大多会出现适应性变动。

   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告诉第一财经,房企区域合并缩减,是当前行业“去产能、控风险、降成本”战略的必然选择。在政策定调“止跌回稳”的背景下,这一趋势将在2025年持续深化,但需警惕过度收缩对区域市场适应能力的削弱。

    精简组织架构成趋势

    当下,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中前行,虽然局部楼市迎来点状复苏,但众多房地产企业如何保证主体地位、实现“活下去”,是开发商面临的共同问题。

    展开剩余82%

    2025开年以来,多家规模房企扎堆调整组织架构,以应对多变市场下的风险和挑战。

    比如头部房企保利发展,日前宣布组织架构调整,保利江苏与淮海公司合并为江苏公司,保利浙江与浙南公司合并为浙江公司,保利山东与齐鲁公司合并为山东公司,保利辽宁与大连公司合并为辽宁公司。

    招商蛇口也于新年伊始,在华东区域启动城市公司合并,杭州公司更名为浙江公司,宁波公司调整为事业部并入浙江公司。调整后,华东区域管理范围涵盖上海、浙江、福建三大城市公司。

    此外,绿地控股方面,合并了江苏房地产事业部、安徽房地产事业部,并更名为苏皖房地产事业部;合并浙江房地产事业部、江西房地产事业部,并更名为浙赣房地产事业部。

    从年初调整的频率看,今年房企“向内动刀”的次数,确实较往年更频繁。

    据克而瑞统计,在过去的2024年,共有11家典型房企进行了16次组织架构调整,其中年初往往是调整的高峰期。2025年1月,则是近两年调整房企最多的月份,共有6家房企扎堆调整组织架构。

    如果将时间轴拉长,从2023年至今,保利发展、万科和金地集团组织架构调整已有4次,绿城中国、招商蛇口、碧桂园、中交房地产等房企,也陆续经历了3轮组织架构调整。

    从房企调整方向看,收缩、合并是主要的关键词。“目前来看,所有房企都在做战略调整,有些要转型、退出房地产开发领域,有些要退出一些投资区域、战略收缩,区域合并、人员精简等。”同策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宋红卫告诉第一财经。

    刘水分析表示,房企组织架构收缩,背后有多方面原因。

    一方面,当下销售端还处于复苏初期,房企销售规模普遍缩水,市场压力倒逼效率提升,房企通过合并区域公司缩短管理链条,降低运营成本。

    另一方面,要实现资源聚焦与风险管控,将资源集中于长三角等核心城市群;与此同时,权限上收,区域投资、资金审批等权限收归总部,如华润置地削弱大区管理权,万科将重大项目直接划归开发经营本部管理。

   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对第一财经表示,上述现象是符合市场规律、企业运行规律的,当前房地产整体规模在收缩,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,企业销售数据普遍下滑,这都会对企业组织架构产生影响,如果不适时进行压缩,会进一步加大企业运行成本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刘水提醒称,房企区域合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。区域合并会带来人均效能提升,但也会使企业的市场敏感度下降,过度集权可能削弱区域灵活性,需平衡总部管控与地方创新。

    高管变动更趋频繁

    房企组织架构调整,必然会伴随着相关人员变动。比如,建发房产整合了华东、海西、东南三大集群版图,与此同时,重新任命了三大集群总经理或副总经理,原集群董事长上调集团总部。

    再如,头部房企中海地产,在开年合并了沈阳公司和大连公司,整合为辽宁公司;原中海大连公司总经理葛臻,任命为新的辽宁公司总经理;原中海沈阳公司总经理程晓辉,调任中海北方区域副总经理。

    除了上述伴随区域调整的人员变动,房企集团层面的高管辞任也频繁出现。

    2月10日,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,公司总裁张霖因个人原因辞去职务,新任总裁为张春远,该变动不会对公司日常管理、生产经营及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。

    出生于1972年的张霖,是“万达系”的一名老将,甚至一度被视为万达可能的“接班”人选之一。自2000年加入万达集团以来,张霖曾担任万达文化集团总裁、万达集团副总裁、万达集团财务总监等多职务。

    不过,随着万达上市、对赌、战投等一系列事件出现,这家公司的内外生存处境也不复以往,王健林曾经的“左膀右臂”接连退场。2024年以来,张霖集中辞去万达电影董事长、万达文旅集团总裁、万达投资集团董事长、万达商管总裁等职责,仅保留万达集团董事职务。

    一名接近万达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,实际上去年张霖便已卸任了万达商管总裁一职,日前的公告是应相关规定而做的披露,张霖辞任属于个人原因,不会对公司有其他影响。

    除了万达,日前消息还显示,龙湖智创生活原CEO刘兴伟已离职。刘兴伟自2010年加入龙湖,历任多个重要职位,此次调整属于正常的业务变动。

    头部房企管理层尚且频繁变动,遑论那些中小规模的企业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开年以来,绿景中国、上置集团、中骏集团等多家公司,均发布过高管变动的相关公告。

    谈及房企高管频繁变动的原因,宋红卫告诉记者,目前大部分房企都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,被债务困扰、化债工作难度大,因此部分高管直接退场,即使部分优质房企还具备再投资能力,但在当前市场形势下,也面临投资指标、销售指标、回款指标等各种要求,很多难以达成。

    刘水分析表示,房企高管离职的核心动因,一是经营压力传导,2024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30.6%,降幅相比2023年扩大13.3个百分点,业绩承压导致高管薪酬福利大幅缩水。二是组织架构调整,导致管理层级压缩及权限上收。三是战略转型阵痛,房企从“高周转”转向“利润导向”,需淘汰不适应精细化管理的传统高管。四是行业信心仍需恢复,高管对行业前景迷茫。

    “房企高管频现离职,虽然大多称是因为个人关系,但实际上肯定跟行情变动有关系。”严跃进对记者表示,当下房地产行情还在底部、销售压力增大,这都会对高管产生一些影响。当然,也有人的离职不是完全被动的,因为行业在调整、产业在调整,高管也会主动选择新赛道。

    地产江湖剧变之下,未来哪些房企可能留在“牌桌”上,企业又需要怎样的高管人才?

    宋红卫认为,未来两类房企将具备竞争实力,一是在本轮偿债周期中化债成功、转型成功的房企,将在新赛道上具备一定竞争力;二是目前具备再投资能力的优质房企。

    从企业管理人员看,“未来房企需要两类人才,一是具备战略投资眼光的管理者,这是企业航行的指南针,需要指明正确方向;二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,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市场,供给过剩是特征,未来只能通过创新产品来激发新的需求。”宋红卫认为。

    刘水认为,后续房企将更加需要复合经营型人才股票融资规则,需具备全周期项目操盘能力,能精准投资、擅长产品打造;二是抗压实战型人才,当下,有房企已经优先选择能承担多线程任务、适应高强度考核的管理者。

    发布于:上海市